当前位置: 学术园地
发布时间:2016-02-26 信息来源:检科院
寨卡病毒病与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源于非洲,传染性强,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类似,目前主要在南美地区流行。寨卡病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巴西流行的为亚洲型。该病毒可被高锰酸钾、乙醚和60℃以上温度灭活。目前该病尚无疫苗,也无特效药物治疗。
传播途径与患病风险
传染源:寨卡病毒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埃及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也可携带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虽然可检测到寨卡病毒,但尚无感染病例报告。也有报道,寨卡病毒可通过输血和性传播。
在寨卡病毒感染流行的地区,人们可能会因被感染寨卡病毒的伊蚊叮咬后染病。
典型寨卡病毒病症状及易感人群
由于没有疫苗,人群普遍易感。但大多数为隐性感染,约20%-25%出现临床症状。临床表现潜伏期为3-12天(也就是叮咬后3-12天发病)。
绝大多数人感染症状很轻,出现发热、皮疹、结膜炎、头痛、肌肉痛、关节痛、咳嗽、恶心、呕吐、腹泻、呼吸困难及全身乏力等症状,持续时间为2-7天。寨卡病毒感染可能与新生儿小头畸形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发生有关。
目前全球发生情况
此次疫情2015年5月巴西出现第1例寨卡病毒感染。2015年10月以来,寨卡病毒病疫情持续蔓延,导致美洲大部分国家/地区发生寨卡病毒大规模暴发流行疫情。
目前全球共有36个国家/地区发生本地流行。旅行者前往需要注意个人防护。这些国家/地区主要分布为:美洲26个,大洋洲6个,亚洲3个,非洲1个国家。目前影响较严重国家包括巴西、哥伦比亚和佛得角。
截止目前,17个国家出现输入性病例。其中:美洲2个,欧洲11个 ,亚洲3个,大洋洲1个。
寨卡病毒病可防可控
1.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国家/地区的旅行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最好的防护措施是防止蚊虫叮咬。
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l). 应穿着浅色长袖衣服及长裤;
2). 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喷、涂蚊虫驱避药物(如避蚊胺等);
3). 房间应装置纱窗,使用蚊帐;
4). 及时倒空、清洁易孳生蚊虫的小容器(如水桶、花瓶、花盆、轮胎等)中积水。
2. 建议国际旅行人员,特别是孕妇和计划怀孕的女士及其伴侣尽量避免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国家/地区。如果计划前往,在出发前和返回后都应该咨询医疗人员。
3. 如有发热、皮疹、结膜炎、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及全身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4. 入境时,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告知检疫人员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