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我院首席专家范春林研究员被评为全国质检系统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发布时间:2014-01-07        信息来源:检科院

    日前,在全国质检系统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我院首席专家、农产品中心副主任范春林研究员荣获全国质检系统“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光荣称号。《中国国门时报》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报道,现将报道转载刊登,与大家分享。                    

        我院首席专家范春林研究员被评为全国质检系统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很幸福”                                            

                                 ——访全国质检系统“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范春林

  宁静的心态,朴素的言谈,节俭的生活,却有着不平凡的境界和追求。正如《道德经》所言: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寓于平凡之中,此乃真“道”;道德寓于奉献之中,此乃至“德”。老子《道德经》洋洋五千言,在笔者看来,皆是处世之道理、做人之固守。

  2013年12月11日,记者来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检科院),采访“全国质检系统第一届道德模范”范春林,他是该院农产品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在此之前,记者并不认识这位科学家,手里只有一份介绍他的材料,是他的事迹概要和获奖情况。得知他曾荣获1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内心不禁在想:这样的知名专家,这样的丰硕成果,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环境中收获的?

  来到检科院,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来到范春林的办公室。说实话,确实挺俭朴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紧排的四张办公桌,左手边桌子后有一排柜子,绕过柜子,才是范春林的办公区域。整个办公室不足20平方米,属于范春林的大约只占三分之一,办公桌周围摆放着各种办公设备。记者不禁感叹,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下,居然获得了那么多科研成果!

  站在一旁的范春林笑着说:“这挺好,我在里面,我团队的学生在外面,有啥事交流起来方便,喊一声就听到了。”

  “爱岗敬业,首先得爱这个岗”

  “爱岗敬业,首先得爱这个岗。”

  “对于‘爱岗敬业’这个词,我觉得首先是‘爱’。你喜欢了,你爱这个岗了,你才能‘敬’。要是不喜欢,也就不愿意去做,更不会持久地去做。”面对记者,范春林面带微笑地说,“这么些年,我能持久做下来,就是因为喜欢这个工作,喜欢我们检验检疫事业。”

  多么朴素的话语!背后,是一串串坚实的足迹。

  1986年,范春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秦皇岛卫生防疫站工作,做进口粮食安全检验。一个偶然的机缘,他荣幸地认识了秦皇岛商检局的庞国芳。当时的庞国芳已崭露头角,若干年以后则成为业绩卓著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几次工作上的接触,庞国芳深感范春林是一个很踏实、“很靠谱”的小伙子,便问他是否愿意来商检工作。于是,毕业后工作不到两年的范春林,于1988年来到秦皇岛商检局工作。

  “25年来,我一直在庞院士身边,他是我的良师,我是他的助手。”

  2009年,因业绩突出,范春林从秦皇岛检验检疫局调到检科院工作。初来北京,他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住房问题。开始还想过一些办法试图解决住房问题,但都未果。无奈,就在单位附近租房子,但这并未影响他对工作的热爱与投入。

  范春林每天早晨的闹钟设置在6点,但经常闹钟还没响,他就已经醒来,赶去单位,开始一天的工作。做科研需要专注和投入,上下班没有时间概念,一天工作下来,晚上常常是十点多才能回家。有时候急着报项目、攻难关、搞验收,熬通宵也成为家常便饭。

  胡雪艳是这个团队的成员之一,平时开车上班,车号限行时,她就得在七点之前赶到。当她到单位时,范春林就已经到了,至于到了多久,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一个人偶尔这样早来,不算什么,可是范春林几乎天天如此,真心让人敬佩。”胡雪艳说。

  天道酬勤。范春林从一名普通大学生,到硕果累累、殊荣诸多,其间甘苦和曲折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清楚。

  “我认为技术研究工作是最有社会价值的”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蜂产品不断遭遇世界先进国家技术壁垒,退货索赔情况时有发生。由于缺乏先进检测技术,时常将样品送至国外检测,凭国外检测结果成交。高额的检验费用,冗长的检验时间,待检测结果传来,再组织货源出口,商机早已延误,外贸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外商手中,蜂产品出口处于被动局面。

  为了争取外贸主动权,扭转被动局面,范春林所在研究团队组织技术攻关。其关键技术形成了国家标准,规范了市场秩序,提升了产品质量。

  面对我国蜂产品在欧洲、美洲和日本世界三大主销市场遭遇的300多项农用化学品技术壁垒,他们开展了系统研究,建立了31项检测技术国家标准,初步构建了检测技术标准体系,改写了我国蜂产品先进检测技术空白的历史,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

  正是范春林及其团队在蜂蜜检验技术上的不懈追求,解决了国际蜂蜜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国内用户评价,这些技术的开发,把中国蜂产品出口主动权从外商那里夺回到我们自己手中,从而使我们在蜂蜜国际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河北不是养蜂大省,出口量仅占全国出口总量的0.5%。秦皇岛口岸既不出口蜂产品,也没有较大蜂产品加工企业。但经过范春林团队多年的努力,在这里建立起国家级蜂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每年出口蜂蜜检验量已占全国出口总量的半壁江山,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创造5000多万美元外汇,全国28省市400多家企业受益,为我国蜂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荣誉更多地属于我们这个团队”

  “这些成就,不是我一个人干的,这是我们整个团队干的,能够取得这些成绩,是因为我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团队当中。”面对记者采访,范春林非常认真地说,“我们这个团队的主帅是庞国芳院士,最敬业的也是庞国芳院士,但他把这些荣誉让给了我们年轻人。”

  时下,科研领域里有一种现象,学生对导师不称导师,称老板。因为很多学生认为他们做研究是给导师干活,然后导师支付给他们一些补贴而已。

  但在这支由庞国芳院士领率、范春林具体指导的科研团队里,大家团结友爱、相扶相携,就像一家人一样。大家兢兢业业,加班加点,再苦再累没人抱怨。

  每位来到这个团队的学生,范春林都事先跟他们讲清楚,这个团队很辛苦,没有休息日。开始有些学生不太理解,但看到已过古稀之年的庞院士平日都来得那么早,周末比平日来得更早,那么勤奋地工作,又看到年近半百的范春林废寝忘食,起早贪黑,学生们渐渐地理解了。从理解到接受,从接受到适应,也像两位前辈那样去努力工作了。

  在与这个团队的成员交流时,问他们晚上大概几点下班,博士生陈辉笑着说:“一般都十点以后吧。”记者接着问:“有没有过下班比较早,比如说五点左右?”陈辉回答:“五点?好像还没有过,也没有想过这么早下班,再说了,已经这样习惯了,这么早下班回去都不知道要做点什么。”

  就这样,大家习惯了加班加点,习惯了爱岗敬业。在平常工作中,彼此鼓励又互相影响。范春林用自己的言行带动着这个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也在用他们的行动影响着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学生。

  是学生总得毕业,待他们论文开题时,范春林总会悉心指导。对学生们的论文,他也会逐字逐句地帮助修改,从而在答辩时得到评委们对论文的夸赞。范春林自豪地说:“我这里的学生都很优秀,他们最后找到的工作都很好。”

  就这样,大家勤奋工作、刻苦钻研。从这个实验室走出的每位学生,都收获满满。

  “我的愿望,就是希望身边的人都幸福”

  常巧英在这个团队里算老资格了,繁忙的工作让她没有太多时间去考虑个人问题,至今依然单身。有一次工作回来,发现桌上放着一张单身青年联谊活动的票。后来得知,这是范春林从别的部门那边争取过来的,直接就给了她。

  “我希望我身边的人都幸福。”面对记者提问,范春林说。

  在平日繁重的科研之余,他也会抽出时间组织大家去公园健走,去楼下院子里打羽毛球,让大家锻炼身体,劳逸结合。

  有一年冬天,陈辉去东北出差,火车刚到,范春林就打来电话问那边情况如何,叮嘱他注意事项,陈辉非常感动,至今说起这件事情,依然记忆犹新。

  在单位大家称范春林为“范老师”或“范主任”,私下里,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范哥”。有时间范春林还带着大家去他家里做饭,包饺子吃,这对很多从外地来的学生来说是很幸福的事情。吃完饭,大家都想帮着收拾碗筷,但这都被范春林的爱人拒绝了,她更愿意让学生们坐在沙发上吃水果、看电视,因为他们难得休息。

  常言道,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同在检科院工作的爱人就是这样,非常理解、支持范春林的工作,夫妻恩爱,琴瑟和谐。看到不惑之年的范春林依旧这样高强度地工作,她嘴上不说,但是心里特别心疼。范春林每天都早起,她有时会抱怨说:“经常我还没起,你就已经走了,晚上还回来那么晚。”其实,她说这话,只是希望丈夫能够多考虑自己的身体。现在,每天晚饭后,她都要求丈夫多走路、多锻炼。

  和谐的家庭,良好的家教,同时也是父母优秀的遗传,使范春林的儿子十分优秀。当年中考时,他是河北省秦皇岛市状元,高考时以秦皇岛市名列前茅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现在已保送到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范春林说:“我自己有一份很喜欢的工作,也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我很知足。我希望我身边的人都幸福,也愿意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

  听范春林说着这番朴素而真诚的话语,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短暂的采访,深刻的印象,从他身上,记者看到了一位质检科技工作者高尚的人品、善良的底色、美好的情怀,看到了他的执著、坚韧、敬业、奉献。